陕北绥德我是第二次来了,上一次去绥德我记得那还是2003年,那会儿拍胶片。我之所以喜欢来绥德,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受到那句“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诱惑才来的!虽然两次都未能有幸欣赏到米脂婆姨的美貌,但是,绥德大汉的粗狂豪爽我却领教了不少!
春节初二大清早,天眼摄郎约上我和任哥三人开上从4S店租来的一辆轩逸车,自驾前往陕北,去追寻曾经留下的窑洞热炕的美好印象。
经过长途飞奔,当天晚上11点我们终于到达了陕北子洲县,开车时间18个小时,行驶了900公里,中途休息四次,加油两次。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一曲由我朋友陈哲先生作词的歌曲《黄土高坡》八十年代曾经红透了大江南北,也在我的心头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那漫漫无际的黄土高原,那一个个窑洞,那些有着西北淳朴性格的汉子与婆姨们,还有那粗矿的陕北民歌《信天游》,都无不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又要在阔别12年之后与其相会了,心情真是无比的激动啊!
来到了子洲,阳光报记者叮咚开车在高速路口早已等候许久,虽然我们从来未曾谋面,但是初次见面照样一见如故般的高兴,叮咚在前面开车带路,我们的车子随着前行,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子洲县新建的银海大酒店了(这里根本没有大海,酒店起这么一个名字也是蛮浪漫的啊!)酒店设施很不错,这在这十分偏远的地方也可谓“鹤立鸡群”了。叮咚陪我们来到酒店里,与我们畅谈到了半夜,主要是介绍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这些天将要举办的过年活动。
第二天一早(正月初三),叮咚如约来到酒店接我们去代家沟村参加那里举办的秧歌拜年活动。
春节中的代家沟村到处能够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家家窑洞门窗上都是贴着春联,孩子们穿上新衣蹦蹦跳跳的在雪地里玩耍。目前在农村,扭秧歌送祝福是许多地方过年的主要欢庆节目与年节习俗之一,震天的锣鼓声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大家随着锣鼓声扭起了幸福的大秧歌。
两百多户人家的大村,扭秧歌拜大年活动今年是第一次搞,村民们在村支书丁玉贵等人的组织带领下,成立了近百人的秧歌队,他们中许多人还是利用春节放假回到家乡的务工人员。可当你看了他们的表演后,对于他们那整齐划一的动作,热情洋溢的笑脸,你哪里会想象得到他们前几天还在全国各地干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呢,其表演时的认真劲真的与专业演员有一拼!
我们的车子还离得老远,便听到从村子方向传来了阵阵锣鼓声,当我们来到在由该村的民营企业家丁宏亮同志个人捐资三十多万为村里建起了村民文化广场时,只见这里已经聚集了众多穿着打扮得分外漂亮的村民们。在广场上,醒目的悬挂着“代家沟秧歌队”的大红横幅,到处都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透着一番喜气洋洋的节日景象。
上午10点,随着一阵爆竹声响,鼓乐齐奏,秧歌演出正式开始。秧歌队首先来到了他们要表演的第一站——村里的佛庙,秧歌队全体队员跪拜,“伞头”开唱吉庆秧歌,祈求佛祖保佑国泰民安,全村风调雨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财源广进。
接着,秧歌队又来到了村委会,他们用激情表演来庆贺村中水泥路面硬化。“伞头”用高唱代表全村村民,对干部为村中建设的付出和贡献表示感谢!拜年现场气氛热烈,村民个个欢天喜地。
随后,秧歌队开始挨家挨户给村民们拜年,而秧歌队所到之处,人们燃放烟花爆竹,拿出白酒、香烟、喜糖、瓜子等招待和感谢他们的表演。一整天,穿着浓艳色彩服装的秧歌队以热血沸腾的震天锣鼓声让人听得振奋,那豪放洒脱的舞姿更让你如痴如醉!脸庞上止不住的笑容,任谁见后都会受到感染。
秧歌表演期间,我们可着劲的拍,尽可能的把秧歌队表演的原汁原味的舞姿与这盛况给记录下来。这里要说的是,只有在这原生态的山村里拍摄,那才是不受外界干扰,不像在城里面拍摄,都是组织好的公众活动,警察保安早早的便把戒严线拉起来,把观众和摄影人轰得远远的,缺少了那种纯正民俗的感觉!而在这里拍摄真叫爽,能与村民演员们零距离接触,与他们友好沟通,拍摄角度也不受限制,拍得兴起,以致我们都忘记了吃中饭,一直拍摄到了下午四点多才想起来中饭还没有吃呢。
这时,叮咚热情的把我们几个人让进了他家新装修的窑洞里,坐上热炕头,烫上一壶小酒,用大海碗狼吞虎咽吃着热气腾腾的自驾手擀羊肉面,那叫一个香啊,至今想起来还馋的流哈喇子呢!
秧歌拜大年活动一直持续到了晚上,秧歌表演继续在村民文化广场里举行。村民们表演秧歌的热情却不减白天,气氛依然很热烈。
在“公场子”(秧歌队表演结束后,场所有观众均可参与到秧歌表演中来)表演时,除了本村的男女老少们,更有附近村子的村民闻声赶来,大家踊跃上场,尽情地扭动着,其中年龄最小的是五六岁的孩子,年龄大的甚至有已经八十三岁的老奶奶。而接下来的耍水船节目以及搞笑的水船调,更是惹得现场笑声不断,叫好连连。
据秧歌队总指挥丁大红说:“我们村共有两千多人,一个大队分十个小队,我们计划用五天时间,每天到两个小队的村民家去拜年。因为这两天指挥秧歌队的表演吼的声有些高,我的嗓子都哑了,不过虽然嗓子哑了,但是我依然很高兴。真心希望我们花大力气组织起来的秧歌队,能使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陕北的黄土高坡,具有浓厚的乡土魅力,在这里过大年,更是风味盎然。相比起12年前我们在绥德拍过年时,陕北农村现在已经大有变化了。
当年在村子里几乎除了农用车外见不到什么私家车,而现在,黄土挖出的窑洞前,羊圈外,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私家车行驶或停放,村民们包括孩子都在使用手机。平板和相机随时随地在拍摄,村中许多老旧窑洞被新窑洞所取代。这就是时代变迁。
尽管陕北农村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但是,乡里乡亲那质朴热情的性格没变,那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艺术风格也没变。另外,这里分外清新的空气和夜空中彷佛伸手可得的灿烂银河更是让我们来自大城市的人们羡慕不已!
为此,我们决定,明年春节带着家人来来此过大年,把这份美妙的感觉让更多的人分享,相信他们定会陶醉其中,留恋忘返的!